English

寿遐读书人

1998-01-02 来源:光明日报 王艾宇 我有话说

题目已有些俗气,却也是一点真感。仿佛觉得才高“天”妒、英年早逝,在读书人里固属常见。其实,情结书卷,因学得寿,似又更具一些普遍性。

翻《明遗民录》,见有孙奇峰条。此书收明遗民五百余人,唯此公年高,享寿九秩又三。孙氏是明万历举人,明亡后隐居不仕,“耕稼自给”,是与黄宗羲、李并称的明末三大名儒。对于孙氏的学术,此小文非可涉言,只是他的高龄让我想到“孔子七十三,孟子八十四”这个读书人祖师爷不算薄寿的年龄,窃思读书一道,必于益寿。为证实这一看法,我拟普查《二十五史》所载除显宦之外的所有儒学之士的年龄,一试,颇不容易,于是就只拿《清史稿》“儒林”传所载之103位主目学者,作了一次年龄抽样调查。结果是:年不满七十岁者35人,占总数30%,年满或年超七十岁者56人,占54%。另有十二人生卒年不详,占11%。常言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看来在古代读书人里,“古稀”不止不稀,而且是绝对多数。“儒林”传所列之人,多系非仕之儒,讲物质条件,说不上优越,却能成为一个比较高寿的群体,显然与以书为业的生活方式,不能说没有一定联系。

首都师大出版社近年出版了一套当代社科类学者的《自选集》。所选作者18位,清一色是非八即九的耄年翁。其中如陈岱孙、钟敬文两位先生,还是寿登期颐,堪称盛世祥麟的人瑞。是出版社立意敬老?似不尽然。因为这18位作者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是顶尖水平,轻言取代,不是易事。这又可见积学与长寿,想或存在某种微妙的默契。

近日读报,得知世界卫生组织,已将道德修养列为人体生理保健的一项科研项目,正式提出了“道德健康”概念。这无疑将会对人类保健科学产生积极影响。有趣的是,这个问题在我国已是古老的话题。孔子说:“知者乐,仁者寿”,是说仁德可以增寿;孟子说:“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”,是说修身可以完善生命。孔孟是不言鬼神的,可知他们的这一德寿因果说与迷信的报应因果说是有本质区别的。那么,德寿关系如此,学与寿关系又如何?在我看,学同样是正作用于寿的。这原因除读书本身就是直接促进大脑锻炼的一项活动外,还在于读书特别是读好书,能使人明事达理,端正行为,这本身又是道德完善,从而间接作用于人体保健的。

元人八礼台有诗曰:“莫嫌书生清苦意,比来食淡更精神。”清苦相对于温饱言,无疑是人生与社会的病态,绝对应弃如敝履,排除于生活之外,但如相对于纷奢而言,则不啻良金美玉之可宝贵了。人生除去正当的谋食求生,“闲心”或有过剩。用于读书,守一份清苦,获得的将是生命状态的“更精神”;用于夤缘奔走、趋炎附势、争名逐利、乃至蝇营狗苟,人格坍塌,精神堕落,岂言生命永久何!书生遐寿,盖或缘此,虽非绝对,实属至因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